查看原文
其他

张雪霖|监督下乡与基层治理的平衡术

张雪霖 新乡土 2022-05-23

——评贺雪峰教授《监督下乡: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向何处去?这是政学等各界一直在探索的重要时代命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国的乡村社会与国家治理都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贺雪峰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做乡村田野调查,从村民自治研究切入,先后对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价值基础、小农经济、土地制度等话题进行开拓与深耕。《监督下乡》正是贺雪峰教授对长达20余年乡村社会巨变观察与乡村治理治理现代化思考的最新力作,主要内容包括基层治理现象、基层党建、基层服务与运动治理、扶贫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与未来。

《监督下乡》这本著作从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变迁实践。一是纵向的历时性变迁,这也是本书的明线,即显现在书名中的监督下乡。我国农业税费取消后,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变,从义务本位开始向权利本位转变。相应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最新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过去税费时代向农民汲取资源转变为国家开始向农村输入大量资源。为了保证国家资源使用的安全性,资源下乡的过程,也是国家权力的下乡,规则的下乡,以及监督的下乡。国家监督的下乡,有助于规范基层小微权力治理,防止基层乱作为或不作为,正如书中对广西某县高龄补贴乱象事件的分析。但同时,由于全国乡村社会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模糊性等特征决定了“精准治理的不可能定律”,基层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空间。统一的规则与监督下乡,辅之以严厉的督察机制,则会挤压基层治理的自主性,带来基层避责行为和基层治理的形式主义后果。因此,新时代国家监督下乡需要回应基层规范与自主之间平衡需求的难题。

二是横向的共时性变迁,这构成了本书的暗线,即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区域差异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走上了在地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而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中西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纷纷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务工。因此,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东中西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东部工业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普通农业型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路径与机制等都存在区域差异。然而,改革实践中忽视了我国乡村社会基础的差异,将东部发达地区探索的乡村治理改革经验统一推广到全国,如书中探讨的村级治理的正规化、村干部的职业化、合村并组等机制,将会带来基层治理效能的弱化和乡村治理改革的内卷化后果。因此,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改革需要面对与回应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路径与机制。

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与程度呈现出区域不平衡、东中西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同样存在区域不平衡,已经进入高度时空压缩与交汇的复杂社会,因此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改革方案也需要与这一社会基础相匹配。该书正是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两个维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乡村社会与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并为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向何处去提出了有洞察力的方案,以供政策参考和学界同仁讨论。

贺雪峰著《监督下乡》


更多推荐


贺雪峰 | 督查下乡及其限度

贺雪峰|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中国时代问题

贺雪峰|权力收放的周期

贺雪峰|基层工作经历不等于基层工作经验

贺雪峰|农民没有“乡愁”,只有“城愁”:《大均衡》后记

贺雪峰:乡镇晋升定律

贺雪峰|警惕地方政府的创新冲动

吕德文:政府不是“甲方”

吴毅∣《双村百年》自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